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贯彻《杨浦方案》实施
“一校一案” 工作方案
为全面贯彻《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(2024-2035 年)》、全国及上海教育大会精神,落实《杨浦区关于推进中小学每天综合体育活动2小时助推新时代中小学体育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》要求,坚持 “健康第一” 指导思想与 “为了每一个孩子的终身发展” 核心理念,以 “杨苗浦育” 成长行动为抓手,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发展,特制定本方案。
一、工作目标
通过落实智能场馆建设、运动时长刚性要求、课程质量提升、全员赛事活动等举措,实现以下目标:
1、学生每日综合体育活动时长不低于2小时;
2、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提升至60%;
3、尊重学生个性化体育兴趣,保障多元选择;
4、辐射传播学校体育文化,形成示范效应;
5、深化学生对体育精神的理解与认同;
6、确保每位学生养成至少一项体育爱好。
二、组织架构
(一)领导小组
组长:张哲人(校长)—— 统筹方案整体实施,协调跨部门资源。
副组长:刘育蓓(书记)—— 监督方案落实,推动家校协同。
成员:体育教研组长(负责课程与赛事)、德育主任(协调班主任与学生管理)、总务主任(保障场地与物资)、年级组长(落实年级层面活动)、家长代表(参与监督与反馈)。
(二)工作小组
组长:体育教研组长—— 具体执行方案,统筹日常体育工作。
成员:全体体育教师(负责课程教学、训练与赛事组织);
班主任(督促学生参与,记录活动情况);
校医(负责运动安全防护与健康监测);
学生体育委员(反馈学生需求,协助活动组织)。
三、工作任务与措施
(一)刚性落实每日运动时长要求,明确体育与活动课时
1、课程与活动课时保障
l 严格执行“4+1” 模式:每周4节体育课(每节40分钟)+1节体育活动课(40 分钟),确保校内每日体育活动累计≥2小时。
l 体育课与体育活动课分列课表,避免与其他学科冲突。
2、创新大课间活动
l 每日9:30-10:00开展30分钟 “课间健康跑”,按年级划分路线(如高一绕教学楼、高二绕操场、高三环校园大道),配放节奏音乐提升参与度。
l 冬季(12月- 2月)实施全员耐寒跑操,调整强度(如慢跑与快走结合),教师全程参与并领跑。
3、碎片化时间利用
l 课间10分钟:在走廊、楼道设置 “微操场”,配备计数跳绳(每楼层20根)、瑜伽垫(平板支撑区),由体育委员组织集体跳短绳。
l 午休时间(12:00-12:30):在校园大道划定综合活动区,开展踢毽子、跳长绳等;探索 “10平方健身房”(每栋教学楼设置2处),配备弹力带、迷你哑铃等器材。
4、监督与公示机制
l 每日课表采用“标色” 公示(体育课为红色、体育活动课为黄色、大课间为蓝色),在教学楼大厅电子屏与校园官网同步更新,接受师生家长监督。
l 工作小组每周抽查3次活动落实情况,结果纳入班级考核。
5、场地资源高效利用
l 足球场、篮球场每日中午11:40-12:40(午休时段)、下午17:00-18:00(放学后)对全体师生开放,安排学生志愿者引导分流,避免场地冲突。
l 建立场地预约系统(线上小程序),保障各班级、俱乐部有序使用。
6、分层训练安排
l 足球队每日15:30-17:00 赴白洋淀基地训练,由专职教练带队,训练内容含体能、战术与对抗赛。
l 普通学生按体能测试结果分层:A层(优秀)参与俱乐部专项训练,B层(良好)开展团队项目练习,C层(基础)进行技能巩固,均安排在课后 16:00-17:00。
(二)着力提升体育课程教学质量,构建高质量体育课程体系
1、足球专项化教学
开发校本教材《快乐足球》,分必修与选修模块:
l 必修(高一、高二):涵盖运球、传球、射门等基础技能,每学期16课时;
l 选修(高三):包括战术分析(如攻防阵型)、裁判规则(如越位判罚),每学期8课时。
l 实现“班班有球队”(每班组建1支11人足球队)、“人人懂足球”(期末技能达标率≥80%)。
2、“一校多品” 项目联动
以足球为龙头,带动20余个体育俱乐部发展,部分重点俱乐部如下:
l 篮球俱乐部:每周2次训练(基础班练运球,提高班练配合);
l 排球俱乐部:引入气排球降低难度,适合女生参与;
l 板球俱乐部:与杨浦区少体校合作,聘请专业教练指导。
3、分层教学实施
l 校队:每周6 次训练(含2次体能强化、3次战术演练、1次实战对抗);
l 普通生:每周至少2次加训课(利用放学后1小时),内容为兴趣项目技能提升;
l 体育薄弱生:由体育教师一对一辅导(每周1次,每次30分钟),制定个性化提升计划(如肥胖生侧重有氧训练)。
4、课间活动创新
每月开展“活力 YOUNG 课间大活动” 展评,设两类竞赛:
l 足球技巧挑战赛(如绕杆射门、定点传球);
l 班级啦啦操创意赛(结合足球元素编排动作),评分侧重参与度与创意性。
5、教学质量监控
l 每学期开展“出汗课” 评比:以运动密度≥75%、平均心率≥120 次 / 分钟为达标标准,采用智能手环实时监测,达标课例纳入优秀教案库。
l 建立学生运动技能档案:足球、篮球等项目实施“星级认证”(1-5星),如足球5星需完成30米运球≤8秒+ 3次连续颠球,每学期向家长反馈技能进步报告。
(三)开展面向人人的赛事活动,营造全员参与氛围
1、四级赛事体系
l 班级赛:春秋季“百班百场” 足球联赛,采用小组赛+淘汰赛制,每年级前8 名晋级校级赛;中场安排女生啦啦操队表演(每队12人,提前2周排练),确保全员参与(非球员担任裁判、拉拉队员或观众)。
l 校级赛:年度运动会(10月举办)设四大板块:
(1)足球、篮球、排球竞技赛;
(2)趣味运动(如三人四足跑、集体跳长绳);
(3)评选“最佳拼搏奖”(鼓励带伤坚持的学生)、“团队凝聚力奖”(以班级参与率与协作表现为标准)。
区级赛:组队参加杨浦区“阳光大联赛”,除蝉联7年市锦标赛冠军的足球队外,篮球队、排球队目标进入区级前8名。
2、“乐动比赛日”
每月最后一个周五下午设为“乐动比赛日”,开展新兴项目体验赛,如飞盘对抗赛(4 人制)、和球团体对抗赛等,赛后颁发“体验之星” 证书。
3、特色活动融合
l 民族班舞龙舞狮队:每学期参与校内外展演至少2次(如校园开放日、社区文化节),融合传统文化(龙狮鼓点)与体育精神(团队协作)。
l “体育文化周”(每学期第8周):
(1)周一:奥运冠军进校园讲座(如邀请女足运动员分享成长经历);
(2)周二:足球裁判体验日(由国家级裁判员指导,学生实践吹罚班级赛);
(3)周三至周五:“人人会骑自行车” 计划考核(高一学生必修,考核内容为直线骑行+绕桩)。
(四)优化场地设施供给,保障活动开展条件
1、硬件升级工程
l 足球场:国际标准天然草皮(尺寸105m×68m),配备4组LED灯光(照度≥500lux),保障夜间训练;每周修剪1次草皮,雨季启用排水系统(2小时排净积水)。
l 智能化改造:引入AI体能测试系统,可测速度(50米跑)、耐力(800/1000 米)、爆发力(立定跳远),实时生成学生个人运动报告与班级整体分析。
l 微空间利用(正在建造中):
(1)新教学楼负一层 “笼式足球场”(20m×15m),围网高度4米,地面铺人造草坪,适合5人制小场对抗;(待建造中)
(2)清真食堂层区域“乒乓球角”:放置4张折叠球台,午休时段开放,配备球拍与 balls;
(3)走廊安装3米长立定跳远毯(防滑材质),标注刻度方便自测。
2、校际资源共享(正在协商中)
l 与新江湾城体育中心合作,周末(周六9:00-16:00)开放其体育馆,共享12张乒乓球桌、6片羽毛球场地;
l 建立线上预约系统(学生凭校园卡预约),规定使用规则(如游泳需持健康证,穿专业运动鞋)。
(五)优化师资队伍配备,强化专业与安全保障
1、师资建设措施
l 团队配置:专职体育教师12人(含国家级足球裁判员2人),外聘杨浦少体校教练3人(负责篮球、板球训练);实施 “全科体育” 教师认证,每学期开展40课时跨项目培训(如足球教师学排球战术)。
l 退役运动员入校:引进2名退役足球运动员(曾效力于中甲球队),专职带校队训练,每周与文化课教师 “结对” 1次(沟通运动员学情,制定补课计划)。
绩效与奖励:体育教师绩效考评中“带队成绩” 占 40%、“学生技能进步率” 占30%;校队学生文化课平均分提升5分以上者,每人获区教育局专项奖励 500元。
2、安全保障体系
l 设施与培训:足球场配备2台 AED(分别置于东西看台),校医、体育教师每年参加红十字会急救培训(考核通过率 100%),内容含心肺复苏、AED 使用;每月检查场地器材(如足球门牢固度、跑道平整度),形成书面记录。
l 保险与应急:为全体学生购买“校园运动意外险”(保额5万元/人/年),校队额外投保 “专业训练险”(含训练受伤医疗费用、康复补贴);建立运动伤害快速响应机制:受伤后校医5分钟内到场初步处理,严重情况10分钟内联系家长并安排送医。
(六)实施干预指导,常态化流程操作
1、体质健康测试工作体系
(1)分级实施计划
时间轴:每年9月(基础测试)、10月-次年5月(阶段性评估)、次年6月(学年度总结)
测试梯队:
▶一级测试:BMI/肺活量/坐位体前屈等基础项目(全体参与)
▶二级测试:引体向上/仰卧起坐等力量项目(分性别)
▶三级测试:50米跑/耐力跑等动态项目(分年级标准)
(2)智能反馈系统
48小时快速报告:通过教务系统推送个性化报告(含雷达图+薄弱项标注)
三级预警机制:
绿标(优秀):开放高阶运动课程选修
黄标(及格):强制参加运动处方课程
红标(不及格):启动医学评估+家长面谈
2、全过程动态管理指导方案
(1)四级监测网络

 
(2)三色动态档案
档案类型  | 判定标准  | 管理策略  | 
绿色档案  | 全年测试≥良好  | 开放运动场馆VIP权限  | 
黄色档案  | 1-2项不达标  | 智能手环自动推送定制训练计划  | 
红色档案  | 3项不达标或连续2年不合格  | 启动1+1+1帮扶(教师+家长+医生)  | 
(3)关键节点控制
新生入学:建立基线数据
学期中:每月进行功能性动作筛查
毕业前:实施运动损伤风险评估
3、特殊未达标群体方案
(1)短板识别系统
运动能力矩阵分析表
测试项目  | 权重  | 学生数据  | 标准差  | 干预优先级  | 
50米跑  | 30%  | 8.2s  | +1.5σ  | ★★★★  | 
引体向上  | 25%  | 0次  | -2.0σ  | ★★★★★  | 
肺活量  | 20%  | 2800ml  | -0.8σ  | ★★  | 
(2)分级干预策略
4、智能监测生态系统
(1)硬件部署方案
基础版:运动手环(监测步数/心率/睡眠)
进阶版:智慧操场(UWB定位+动作捕捉摄像头)
实验室级:3D运动分析系统(生物力学评估)
(2)数据看板功能
(3)预警响应机制
实时报警:持续静止>90分钟触发震动提醒
周度报告:生成运动热力图(显示活动盲区)
学期分析:预测体质发展趋势(LSTM模型)
5、落地时间表(初定示例)
• 7-8月:项目招标、手环采购、教师培训。
• 9月:基线测试、手环发放、平台初始化。
• 10-12月:一级干预全面铺开、AI 监测磨合。
• 次年1月:阶段评估、家长会反馈。
• 3-5月:二级、三级干预深化,准备5月复测。
• 6月:成果发布会、优秀案例校内巡讲。
(七)强化安全风险防控,筑牢活动安全防线
1、应急预案与演练
l 制定《运动安全风险应急预案》,涵盖足球碰撞骨折、高温中暑等 10 类场景的处理流程;每季度开展1次实战演练(如模拟运动员抽筋急救),确保师生掌握处置步骤。
l 优先保障高风险项目安全:足球、篮球训练前必须进行15分钟热身(动态拉伸+关节活动),运动员需佩戴护腿板、牙套等护具。
2、风险评估机制
组建学生运动风险评估团队,成员包括校医、体育教师、法律顾问、保险公司代表;每学期评估1次运动项目风险等级(如足球为高风险,跳绳为低风险),针对性调整防护措施。
四、工作监督与反馈
1、监督渠道公示
校级监督电话:35306854(工作日 9:00-17:00 接听);
区级监督电话:65017733*5530。
2、结果处理机制
对监督中发现的问题(如场地开放时间不足),工作小组需在3个工作日内制定整改方案,整改结果在校内公示栏与家长群同步反馈。
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
2025 年 9 月1日

        
